2012年,玛雅文明曾预言世界将会在那一年走向末日,许多人相信了这个预言,以至于他们急忙抛售家产、建造避难所,然而,最终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荒谬的闹剧。预言这一概念,实际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,回想起小时候的作文,我们曾无数次幻想着未来的世界:科技的飞速发展,机器人替代了人类工作,甚至时间旅行也成为了可能。虽然这些美好设想往往未能实现,但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幻想与憧憬。
在中国古代,也有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《推背图》,他们宣称能洞察未来两千年的兴衰沉浮,简直神奇得让人难以置信。而今天,我们要讲述的,不是预言,也非卦象,而是一首普通的诗歌。它看似简单,却如同预言一般,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启示。
展开剩余87%在谈及这首诗之前,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作者——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。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大历七年,家乡位于河南新郑,字乐天。作为唐代三大现实主义诗人之一,他与刘禹锡并列,被誉为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仕途非常顺利,甚至在唐代诗人中,他的名声最为显赫,连“诗仙”李白也在他面前稍逊三分。
那时的唐朝,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过去九年,李白和杜甫也已相继去世,整个大唐文坛似乎失去了领军人物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白居易登上了文坛的顶峰。白居易的天赋自幼便显现出来。据说他六七个月大时,尽管语言尚未完全学会,却已经能认识“无”和“之”这两个字。家人觉得他注定是个才子,因此创造了一个成语“略识之无”,用来形容识字不多的情况。而事实也证明,他们的判断没错。在白居易仅仅16岁时,他便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如此年少便能写出如此佳作,足见其天赋非凡。
然而,即使天赋极高,白居易依然不放松自己的学习。他如同许多天才一样,注重苦练。白天他写诗作赋,夜晚挑灯练字,空闲时还在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诗才。久而久之,过度劳累让他口舌生疮,手肘起茧,年纪轻轻便早衰,头发白了,牙齿松动,视力也大不如前。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,使得白居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28岁时,白居易考中了进士,并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。35岁时,他在马嵬坡游玩时写下了闻名天下的《长恨歌》,通过婉约的语言,讲述了唐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。此诗既赞美了杨贵妃的倾国倾城,也对唐太宗因色误国进行反思与批判。这首诗的成功,让白居易一跃成为文坛的顶尖人物。
与李白、杜甫不同,白居易的仕途之路非常顺利。807年,他调任京城,翌年便被任命为左拾遗,负责向皇帝进谏。作为一名谏臣,这个职位充满了风险,因为在古代,文人提出的批评常常得罪权贵,甚至危及生命。但白居易无所畏惧,他上任伊始便立下了“有阙必规,有违必谏”的豪言壮志,言辞犀利、直指当时朝廷中的种种弊端。
白居易上任时,正值唐朝国运鼎盛,但外有突厥、契丹等强敌,内有藩镇割据的局面。为了稳定政权,朝廷不得不将权力下放,藩镇的势力逐渐膨胀,形成了分裂局面。白居易深知这一点,因此他上任后便首度直言藩镇问题,并且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朝廷官员的腐败。同时,他也关注百姓疾苦,提倡新乐府运动,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发扬光大。
白居易与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时代,但三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。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,表达了他对大唐盛世的热爱与豪情;杜甫则见证了盛唐衰败,尤其是安史之乱后,他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动荡,代表了现实主义的巅峰。而白居易则将其诗歌政治化,抨击权贵、批判不公,这种勇敢的姿态让许多官员感到愤怒。
尤其是《卖炭翁》,它批判了社会的不公,表现了贫苦百姓的辛酸,而这类诗作白居易写了十几首。唐宪宗也曾无奈地表示:“白居易是朕拔擢致名位,而无礼于朕,朕实难奈。”白居易的言辞犀利,直指朝堂的弊端,这让许多高官权臣对他心生不满。
然而,白居易并没有被政治的波涛所淹没。他在36岁时,迎娶了杨虞卿的妹妹——杨氏为妻。杨虞卿是当时朝堂上的重要人物,白居易能够娶得他的妹妹作为妻子,实在是得到了极大的荣耀。婚后不久,杨氏怀孕并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,取名金銮。白居易39岁时才成为父亲,虽然这属于晚来得子的范畴,但他对女儿的爱溢于言表。
在女儿一岁时,白居易写下了《金銮子晬日》这首诗,表达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喜悦。然而,这首诗却带来了一场无法预见的悲剧。诗中提到:“若无夭折患,则有婚嫁牵。”原本只是一句随口之言,但却成了预言。元和六年,白居易的母亲突然不幸坠井身亡,这对于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。
为了守孝,白居易辞去官职,三年内无法涉足官场。在此期间,他悲痛至极,甚至患上了重病,几乎无法下床。好不容易恢复后,他回到了朝廷,但他并未得到长久的安宁。元和十年,宰相武元衡在早朝途中遭遇刺杀,这一事件让整个朝堂震动。尽管其他大臣都不敢发表评论,白居易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主张应立刻追查凶手。然而,这一行为使得他陷入了困境,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。
被贬到江州后,白居易开始远离政治纷争,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。他在江州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《琵琶行》。这首诗写于他与友人在浔阳江边听琵琶声时,感受到的悲凉情绪,让他不禁为自己的处境感伤,并最终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。
然而,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他。在女儿金銮的重病面前,白居易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痛苦。尽管他和妻子尽全力为女儿寻医问药,但最终金銮还是在病重十天后夭折。白居易在这一打击下,写下了三首悼念女儿的诗,其中《病中哭金銮子》尤其令人心碎。白居易在诗中提到,自己无法摆脱对女儿离世的悲伤,“故衣犹架上,残药尚头边。”这些文字展示了他作为父亲的极度痛苦。
最终,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晚年,他渐渐变得心如死灰。年逾七十时,白居易在履道里安享晚年,最后于会昌六年去世,享年75岁。即使在他去世之后,唐代文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