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,宝宝额头好烫,得量下体温!”
“哎呦,小孩子发烧是在‘发骨节’,长身体呢!捂上两床被子,发发汗明天就好啦!”
“爸,您别这么晃他哄睡,对大脑不好!”
“净瞎说!你小时候我就这么晃,你看你现在不也挺聪明?”
亲爱的宝爸宝妈们,上面这些“经典”对话,是不是瞬间让你觉得又暖心又头疼?
我们心里比谁都明白,老人帮忙带孩子,是掏心掏肺的爱和付出,这份情我们永远感激。
但我们也必须承认,在育儿这条路上,“经验主义”和“科学育儿”的碰撞,经常都在上演。
老人家用的是几十年前带我们的老办法,而我们现在更相信现代医学的研究和数据。
这本身没有对错,只是时代的鸿沟。很多在老人眼里“没事儿”、“小孩都这样”的表现,背后可能藏着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。
展开剩余79%我今天这篇文章,绝不是为了批评老人,而是想给咱们自己——孩子的第一责任人——准备一份“科学育儿应急手册”。
下面这几个婴儿身体的“危险信号”,爸妈千万要忽视,我们心里必须门儿清,才能在关键时刻,用科学又温和的方式守护好宝宝。
信号一:发烧时手脚冰凉,还打哆嗦(寒战)
老人常这么说:“瞅瞅,手脚冰凉,肯定是冷着了!快,再加个毯子捂紧点!”
事实是, 宝宝发烧却打寒战,说明体温正处在快速上升期。大脑下令让肌肉通过颤抖来产生更多热量,所以四肢末端血管收缩,手脚摸起来就是冰凉的。
这时如果“捂热”,热量散不出去,体温会瞬间飙到更高,极易引起“捂热综合征”,导致脱水、缺氧甚至呼吸衰竭,非常危险!
邻居家宝宝8个月,半夜发烧寒战,奶奶给裹了两床被子。结果一小时后宝宝体温飙到40.5℃,出现意识模糊,赶紧送急诊,医生诊断就是捂热综合征,批评了家长一顿。
遇到这种情况,琦想妈妈建议爸妈这样做:千万别捂!给宝宝适当减少衣物,用温水(32-37℃)擦拭宝宝的脖子、腋窝、大腿根,帮助散热。同时密切监测体温,一旦超过38.5℃或宝宝精神萎
信号二:撕心裂肺的哭,怎么都哄不好
老人常这么说: “小孩哭哭不是正常的嘛?哭是练肺活量!哭累了自然就睡了。”
当然,哭是宝宝的语言,但如果是突发性的、声嘶力竭的、持续超过1小时以上且任何安抚(喂奶、抱、换尿布)都完全无效的哭闹,并伴随痛苦表情(如双腿蜷缩、腹部紧绷、拒绝触碰),这很可能不是闹情绪,而是剧痛!
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肠套叠(一段肠子套入另一段里,导致肠道梗阻和坏死),它有时间窗口,救治不及时后果严重。
曾经有一网友@豆豆妈分享,她6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尖叫式哭了2小时,奶奶说是“被吓到了”,要“叫魂”。她坚持去医院,B超一查是肠套叠,立即做了空气灌肠才复位。医生说再晚几小时肠子可能就坏死了。
琦想妈妈建议爸妈这样做:相信你的直觉!如果安抚无效,宝宝哭得异常痛苦,特别是如果伴有呕吐、面色苍白、大便呈“果酱”样,别等!立即去医院急诊!
信号三:突然变得特别“乖”,精神萎靡
老人常这么说: “哎哟,今天真省心,不哭不闹真乖。”
一个平时活泼好动的宝宝,突然变得**嗜睡、难以唤醒、不爱笑、反应迟钝、逗弄也没反应,这种“乖”往往是病情加重的危险信号,比发烧吵闹更值得警惕!说明疾病可能已经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。
琦想妈妈建议爸妈这样做:立即测试宝宝的反应。用玩具或声音吸引他,如果反应微弱,或者异常嗜睡,**必须立刻去医院**。
信号四:呕吐,尤其是喷射状呕吐
老人常这么说: “吃多了,吃顶了,吐出来就舒服了。”
溢奶和呕吐是两码事。如果宝宝呕吐**非常频繁,尤其是喂奶后呈“喷射状”**(呕吐物从嘴里喷出很远),呕吐物可能带黄绿色胆汁,这可能是**消化道梗阻**(如幽门狭窄)或颅内压增高的信号。
琦想妈妈建议爸妈这样做:暂停喂食,观察呕吐物性状和频率。一旦出现喷射性呕吐,立即就医院。
信号五:出现惊厥或抽搐
老人常这么说:“哎呀,这是吓掉魂了!”“长个呢,没事!”
抽搐是大脑功能异常。症状包括:意识丧失、双眼上翻、牙关紧咬、四肢抽动或强直。可能是高热惊厥,也可能是癫痫、脑炎、脑膜炎等。
如宝宝出现这种情况,爸妈一定要保持镇静。让宝宝侧卧,解开衣领,清理口鼻分泌物,防止窒息。移开周围坚硬物品,防止磕伤。
千万别往嘴里塞任何东西!(包括手指、筷子、毛巾) 这会造成二次伤害!并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,并立即拨打120。
感谢你的阅读,我是育婴师-琦想妈妈,两个孩子的妈妈。发布于:广东省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